1. 首页
  2. 中国

古朴与现代相遇 京城背街小巷“靓变”激活城市记忆

 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题:古朴与现代相遇 京城背街小巷“靓变”激活城市记忆

  中新社记者 徐婧 杜燕

  “今天来拍摄白塔的视频片段,成片会上传到社交平台。”七月的烈日下,北京市民李十三在西城区宫门口西岔胡同寻找着合适的点位,不时将镜头对准眼前的白塔。

7月11日,西城区宫门口东、西岔胡同区域。中新社记者田雨昊摄

  李十三是一名社交平台的博主,在他的作品中,北京的青砖绿瓦是人物的背景板。这几年,家住白塔寺周边附近的他发现,街道整洁了许多,还出现了不少新面孔,“今年就新开了五六家咖啡馆。”

  位于白塔寺历史文化街区的宫门口东、西岔胡同,是博主们公认的拍摄妙应寺白塔的最佳观景点,每天吸引着游客和旅行达人前来打卡。然而,就在三年前,杂乱的架空线缆、满冒的垃圾箱、墙角堆放的杂物都是困扰居民的难题。

  胡同里的变化,得益于北京近年来实施的街巷治理。2017年起,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会同首都文明办等单位,组织各区先后开展了两轮次的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。

  整治中,北京注重规划设计,从色彩、气质、风格、肌理等方面对背街小巷建筑立面、市政设施、城市家具等十大类、36项元素明确管控标准。同时,聘请专家参与街巷规划编制、指导项目实施、跟踪规划落实,力争维护老街、老巷、老胡同古朴典雅的风貌特征。

  “2020年,我们秉持古朴、精致生活的理念,对两条街巷共约600米的区域进行了架空线入地、外立面修缮和地下管网的调整等,用13个月完成了改造。”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立介绍,55根线杆的拔除让白塔一览无余呈现在民众面前。凭借街区独特的文化优势,街道引进了餐饮、咖啡、花店、书吧等多种业态,丰富了街道景观和生活服务。

7月11日,西城区宫门口西岔胡同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  “有名胡同三百六,无名胡同似牛毛”。古都北京的胡同见证着城市的变化,凝聚着市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认同。2017年至2022年这五年间,北京数千条背街小巷“焕然一新”,一批具有首都风范、古都风韵、时代风貌的文明街巷涌现,居民面临的一些生活问题也随之解决。

  全长727米的内务部街胡同,几乎完整保存着自元代形成延续至今的胡同肌理。不仅承担着沿线1700多位居民日常生活出行,还是胡同内北京第二中学师生上下学的必经之路。

7月11日,东城区内务部街胡同。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  曾经,这里被沿街见缝插针的违法建设、违规“开墙打洞”门脸挤占得宽窄不一,沿途一半道路停满了居民私家车,仅剩的一半道路还要承受上学放学的通行压力。

  “我们将紧邻东四南大街的平面停车场进行‘平改立’,在停车场建设两栋立体停车楼,使停车数量翻倍。”东城区城管委停车管理科科长郭风林说,今年6月,伴随着立体停车场的投用,内务部街成为东城区第44条“不停车胡同”。

  环境整治提升为生活“腾”出了空间。记者在内务部街27号院看到,内墙上张贴着近日举办的夏日音乐节海报。据介绍,这里原是一处单位办公场所,经过腾退搬迁,成功转型为街道的社区文化生活馆。

7月11日,东城区内务部街27号院。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

  “巩固治理成果、传承历史文化、完善服务功能,营造高品质的现代生活空间。”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年制定的《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》提出,2023年至2025年,要完成5393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,打造426条精品街巷、3687条优美街巷,包括拆迁滞留区在内的1280条背街小巷要全部实现达标。(完)

转载本网稿件,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,不得篡改稿件主题。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。

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,若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18

___________

2023/07

古朴与现代相遇 京城背街小巷“靓变”激活城市记忆

  中新社北京7月17日电 题:古朴与现代相遇 京城背街小巷“靓变”激活城市记忆  中新社记者 徐婧 杜燕  “今天来拍摄白塔的视频片段,成片会上传到社交平台。”七月的烈日...

[ 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码查看分享内容 ]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77510001#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QR cod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