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国际

黎以边境的中国军医——记中国第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医疗义诊

新华社贝鲁特1月12日电通讯:黎以边境的中国军医——记中国第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医疗义诊 柴印 在黎巴嫩南部边境辛尼亚村的一处庄园内,一个印有“UN”字样的白色集装箱格外引人注目。每周一早上7点30分,中国第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医疗组的军医们会准时来这儿,在这间用废弃集装箱设置的医馆内义务救治当地村民。 1月12日一大早,医馆还未“开张”,门外已经等候了十多名村民。近期黎巴嫩温度骤降,病人明显增多,军医马文斌和杨海赶到医疗点后便立即开始工作。 “请给我拿1盒奥美拉唑,谢谢!”56岁的哈桑是当地一处果园的管家,长期受胃病折磨,是这里的常客。哈桑告诉笔者,最近的医院在距离村庄20公里以外的苏尔市,看病很不方便,且收费昂贵,幸好中国军队在这里设有医疗点,带来了很大便利。 “奥美拉唑是一种治胃病的西药,是村民们家里的常备药品,”杨海介绍说,村民们大多患有胃病,因此他们会定期来这里拿药。病人越来越多,军医也忙得不可开交,甚至连村长送来的咖啡、橘子和糕点都无暇品尝。 “上次开的中药效果不错,请再给我拿一包吧!不过这药真苦,比咖啡还苦,”辛尼亚小学的教师萨利赫笑着对杨海说。 “她的胃病不是很严重,用中药调理会更好些,”杨海介绍说,奥美拉唑虽然见效快,但是副作用较大,长期服用对身体的伤害不容小觑。出身中医世家的杨海对中药颇有研究,起初他以为当地人不会尝试中药,没想到好几名病人竟然接受了味苦的中药。 转眼已是上午10点,病人稍有减少,这时,军医马文斌挎着医药箱走出了医馆,前往村民贝拉家中,笔者跟随他同行。 贝拉是当地的一名村民,前几天不慎从楼上摔下,导致右腿骨折、右臂严重擦伤,家人就近将他送到中国维和营治疗,军医马文斌给他包扎了伤口,并在其右腿上打了石膏。今天需要换药,考虑到贝拉行动不便,马文斌只好“上门服务”。 近期黎巴嫩雨水较多,地面较为泥泞,马文斌和笔者艰难地穿行在一段田间小路上,走了二十多分钟,终于到了贝拉家中。见到马文斌的到来,贝拉又惊又喜,赶忙吩咐妻子端上咖啡和糕点。 贝拉只会讲阿拉伯语,会讲英语的女儿成了临时翻译。“可能会有点痒,但千万不要自己打开石膏,”马文斌一边询问病情,一边打开医药箱准备工作。 “伤口恢复不错,但仍然不能见水,”马文斌熟练地拆下贝拉右臂的纱布,用酒精清洗伤口后重新包扎好,而后拿出了内服药,叮嘱他按时服用。 “太谢谢你了,我的胳膊都不痛了,你的医术真了不起,”辞别前,贝拉向马文斌竖起了大拇指。 返回到医疗点,已是上午11点30分,笔者从雇员的笔记本上发现,仅仅4个小时,杨海已经医治了47名病人,而他却滴水未进。 “开展人道主义救援是我国赴黎维和部队执行的一项重要任务,这不仅体现了我军官兵高超的医术和医德,更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,”第十三批赴黎维和工兵分队副队长吴先喜告诉笔者,自工兵分队去年9月部署到任务区以来,医疗组在保障扫雷分队和建筑分队官兵外出作业的同时,坚持每周抽出3天时间到营 区附近的辛尼亚、热不肯、库雷拉三个村庄义务出诊,累计医治病人1700余人次,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称赞。(完)

转载本网稿件,原则上需要书面授权,不得篡改稿件主题。本网随时有权要求第三方停止侵权行为。

本网所载内容或图片,若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14

___________

2015/01

黎以边境的中国军医——记中国第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

新华社贝鲁特1月12日电通讯:黎以边境的中国军医——记中国第十三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分队医疗义诊 柴印 在黎巴嫩南部边境辛尼亚村的一处庄园内,一个印有“UN”

[ 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扫码查看分享内容 ]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77510001#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QR code